右舷

宇宙,人类最后的边疆

鱼缸
广州12月之前, 赖铁锅在动物园请回了八只小金鱼
家里随便搞了一个亚克力的小缸养着
大约以 1.5 天一只的速度减员
死剩三只的时候,终于稳定下来了,一直生活着

于是我们想,给它给改善一下生活吧
买一个更好的鱼缸
有过滤系统,免得不到两天水就浑浊了
我们也没时间经常清理

新鱼缸到的那一天,我拆好快递
发现鱼漂起一只
把剩下的两只放到新鱼缸里
出门看了个演出,回来发现鱼飞出来一只(不知道哪只猫是凶手
于是只剩一只

为了鱼买缸
之后又为了缸买鱼

22年的最后一天,我和坨坨一起到海珠湖旁边的声音共和看左小诅咒的跨年音乐会,这是几年以来我第一次在演出场所全程戴着口罩,之前我一般在演出过程中是不戴的,因为风险非常低。

当天晚上听了左小祖咒和周云蓬,想着升哥和南京市民李先生,想起这些我的心儿就碎了。

回顾 2022 年,疫情当然是绕不过的事情,在广州市海珠区,今天算是度过了政策剧变的十二个月,终于在 12 月份,全家都阳了。幸运的是,都是轻症,平安度过了一波。政策放开之后,我终于相信了新加坡博主的说法,生活可能不能回到 19 年了,封控中的我还是相信这一切都会过去的。

21年年底我们买了新车,理想 ONE。于是开启了我们整整一年的露营生涯。这一年里,流连了广东省南北西东许多个营地,在各种各样的地方烤肉,睡觉,看星空,听虫鸣。晚上被冻得发抖,早上被太阳热醒,或被早起的小孩各种吵醒。在无法出国潜水的年头,给我们的周末很多不同的体验。顺带一提,广州市广州塔附近的珠江两岸草坪上,常年各式各样的帐篷和天幕扎着,只是我们从来没去过。

今天第一件被疫情影响的事情就是回家过年,影响的结果是没回去。当时广东就是深圳比较严重,有香港的因素。广州全境低风险,然而老家的镇政府不认这个低风险,我妈去打听了一下,小镇的政策是只要是广东省回去的,都要集中隔离,也就是回不去了。其它省市的同事,大都有机会回家。

之后就到了三四月份,人间大事只剩下上海了。我没有上海的朋友,所以看到了都是远程事件,没有切身的感受。以这种体量的城市来说,发生的这些事也是人道主义灾难了。

四月初的时候,小锅的幼儿园通知返园之前做一次核酸,并且要打印小朋友的核酸码给老师,他们要组织一周两到三次的在园核酸。现在回想起来,那是广州年度第一波的前奏。一两周后一天,幼儿园停课,可能是上海的影响,广州第一次出现了下午到超市买不到菜的情况,特别有广州特色的是,肉偶尔还有,绿叶菜肯定是看不到了,青椒还能剩一些,可能是湖南人没有深圳多。晚上看新闻,琶洲已经开始把会展中心改成方舱医院了,山雨欲来。

但这一波最终对海珠区的影响不大,影响最大的是白云区。海珠区就组织了三到四天的全员核酸,基本维持了正常的生活。人民群众最关心的事情,每周五教育局的发布会,关心下周小朋友能不能返校。幼儿园小学都在两周后实现了返校,对海珠区人民来说,这一波就算结束了。

纳达尔再次拿到了法网,算上年初的澳网,22个大满冠了。今年网球界的大新闻当然不止是冠军,对我来说最重大的可能是,费德勒在拉沃尔杯退役,他哭成了泪人,我还行,我没有那么情绪化。

workout

六月的另一件事,就是我几乎达到了一年前定好的三大项目标,就是深蹲两倍体重,硬拉两倍体重,卧推一倍。我的体重是 80 kg,我当时终于稳定地能进行一次 160 kg,卧推 90 kg,可惜硬拉没有达到,硬拉在 155 kg左右拉伤了腰,后来再也没有突破过。

9月份的一这波影响更小,以幼儿园的小朋友停课时间记,只进行了一周,核酸四次。我印象最深的时,那一周的周日晚上,我区东边还有一片不大不小的封控区,西边的声音共和 Live house 演出没有被叫停,我们去听了野孩子的演唱会,两年来的第二次,明年希望有机会看万能青年旅舍,今年因为工作原因错过了。
live
但那之前,或者之后,我们就开始了常态化核酸,广州的要求非常松垮。明面上是要求一周一次,如果七天不做,健康码就会弹窗。但弹窗其实没有影响,因为弹窗十秒就消失,而健康码还是绿码,大部分公共场所,绿码就能进。我就经常忘了核酸,影响不大。

大 BOSS 出现在年底,广州人应该是习惯了一周搞定的做法,在疫情开始延烧的之后,很多人在说,为什么不一开始就封掉海珠区,快速解决问题,人类的路径依赖程度,远比自己认识的要深。政府开始搞原则性不出门的花活了,当然从好的方面说,是尽量不影响民众的生活。记得海珠区日增几千确诊,海珠发布尽量不跨区活动,尽量不出门政策之后,海珠区除震中康鹭社区之外,其他人还是正常生活的。我自己正常开车上下班,从社交媒体上看,上街买菜的街坊不带口罩的居多。

以O记的传播能力,这当然是清零不了的。我跟我岳母说,买菜的时候多买一点,先囤着保险些。如果政策不变的话,接下来肯定是越封控越严的,现在的手法根本是看不起奥秘克戎的意思。好像就在那一周,我们周末还出去露营了,跟营地老板预约的时候,特意说明我们是海珠区的,问有没有什么特别限制,老板说:来吧,相煎何太急啊。

也就是这次露营之后,一到两周内,海珠区封区了。我开始了长达一个月的居家上班生活。一开始,还是非常老实的,毕竟我家离疫情中心直线距离只有一公里左右。封区的第一二天也出现了买不到绿叶菜的情况(依然非常广州),两三天后就好了,我老实呆了几天之后的一个晚上到江边走了一会,钓鱼佬依然在钓鱼,跑步和散步的人也不少,就是不能过桥了。当然每日核酸这时就不能避免了,因为不做就会变码。

好像是这个时候,我也借到了怪物猎人的游戏卡,当时我没有想到,这居然是我游戏阳痿之后的这几年来第一次花了这么长时间玩一次游戏。现在 NS 上面记录的游戏时间可能超过200 小时了,当然有一半是我女儿玩的,她不敢去打恐龙(她这么称呼所有的怪物),一般只在炎火村闲逛,按她自己的理解跟 NPC 交流,晚上喝牛奶的时候就要求我打恐龙给她看。有段时间我每次上线都发现她把我的钱花光了,连个丸子也吃不起,也不知道她是怎么花的,我就说我需要钱,她说我来给你搞一些,把机器拿过去就开始卖我所有的道具。

于是我也增加了一项户外活动,每天工作到五点左右,去江边跑个步,呼吸一个珠江的气息。然而这种规律的生活也就维持了一周左右,小区里面隔壁楼确诊了,于是按照当时的政策我们楼要跟着临时管控三天,足不出户那种,这也是这三年来我第一次足不出户的隔离体验,之前基本还都能下楼。临时管控期间,我们楼还算配合,只跟街道工作人员冲突了两次,因为他们锁了楼门。当时乌鲁木齐火灾已经发生了,我们的底线是不能锁门。

三天封控后顺利解封,我们小区开始使用临时出入证,一家人一天只能出一个人购买生活用品。但广州人还是充满了打工人的精神,开始问上班怎么办,物业居然也非常实用主义,说你们上班的人出门后,把出门卡留在家里,回家我们是不查的,业主都能回去。我当时就吓呆了,这是什么玩法,是封还是不封啊。

拿着出入证我还去跑了几次步,后来邻居说广州大桥下开始有露营的人了,都是集中隔离之后就没有地方回去的。于是我就不出去了,以免连累同楼的邻居被封控。

这个时间点,我更关注的反而是老家福州的疫情,因为十一月,我的父亲就回国了,按当时的政策,需要进行 5 天的集中隔离,如果福州的疫情缓和,当然老人家隔离条件好一些的机率更高。我的父亲从美国经香港回乡的旅途没有出现什么波折,一路平安。在离乡打工三十多年之后,终于迎来了他的退休生活。我妈的原话说他现在有点懒有点痴了,不过老俩口一起生活,总算是互相有个照应的吧,煮饭也好煮一些,可以吃得丰富一些。

之后继续封控不表,北京和上海都举行了马拉松。北京马拉松延续了去年了做法,只有长住人口可以参加,去年我是吐了槽的,今年还好,能举办就是成功,生活总是要过的,只不过当时有住在北京的朋友开启了吐槽,说他们小区因为疫情封在家里不能出门,外面倒是热火朝天地跑起步来了。上海马拉松的当天下午,我在朋友圈看到有人说,发生了这种事情,上海马拉松居然还正常举办了,我当时以为就是上海疫情升温之类的,晚上上 twitter 看了看,才知道有人举了白纸。我记下这个过程,只是想说这件事的影响并没有外网想得那么大,毕竟可能 90% 以上的中国人都不知道,更不用说什么态度了,中国人被影响才是真的影响,事实如此。

随着封控的进行,社交媒体上关于润的说法不断升温,我个人只是在审美上不喜欢润这个说法,说出国务工或者移民我就完全没有意见。我生为福建省福州市连江县人,基本就是美元养大的,有什么立场对这事有意见呢?

以后铁锅要在哪里生活我没有什么意见,是她自己的问题。然而我,小时候郑渊洁同志打下的钢印还磨不掉,我还是生活在中国吧。

之后就出现了二十条,新十条,十二月份几乎一夜之间放开了,我在放开之前的一两周,有一天路过药店的时候问了一下,买了两盒布洛芬和两盒美林,稍微做一下准备。二十条之后,海珠区算解封了,但是还不能算完全放开,只是更精准了而已,从数据上看,海珠区的封控区总量变成了八千多个,因为原先可能是按小区封的,一个小区一个,现在按楼封,一个小区可能瞬间变五个了。再往后我就不再关注这些数字了,丢失了时不时看海珠发布的习惯。回去正常上班。

公司的状况其实也不太好,我开始慢慢考虑自由工作的可能性。人还是太懒了,有一说一,这种考虑可能三年前就有了,就是一直没有实际动手,希望 2023 年在这方面有进步。我居然花了接近一整天时间写这个。

book

Kindle 宣布退出中国之后,我也找了一阵子替代品,后来突然重新开始买起了实体书,并慢慢地管不手了,把 Kindle 上买书不看的劣习带到了实体书领域,买得更多,读得更少,唯一不同的是,书的可见度提高了。

一个周五的下午,坨坨说她感觉不太好,可能有点发烧,问我能不能早点下班去接她。之前的一两周,我们公司已经进行了日均减少一两人的状态,我想总算轮到我们了,就请了半天假开车去接她回家,顺便跟岳父母说让小锅晚上在就他们那边睡,别回来了。

就此开启了一周的感染时间。我是周六测出阳性的,那之前我一直没有什么症状,小坨也就是包着厚衣服喊冷,吃布洛芬退烧,两三天后就没什么事了。我烧得也还好,三十八九度都出现过,持续时间不长,只有第三天比较难受,因为当天叠加了头疼。

两三天后,岳父母也出现发烧感冒的症状,我们想小锅一定是躲不过,九成已经感染了,就不要让老人家带着病还要照顾小朋友,于是把小锅接了回来。第二天凌晨五点多钟,小锅哭醒,咳嗽,说喉咙痛,呼吸时有奇怪的噪音,哭了有半个多小时,我们只给她喝了水,慢慢着陪着她睡着,第二天好一些,睡到八点多醒来要喝水,说饿。第三天就完全正常了。这就是她全部的病程。

老人家没跟我们说什么,刚出现症状那天我接小锅回来的时候拿了一盒布洛芬过去,也就是这样了。倒是这两天,小锅晚上回来说,听到姥姥姥爷晚上咳嗽了,要给他们带黄桃罐头过去,也不知道她一个土生土长的广州人,是从哪里接触到黄桃罐头神的教义的。

我妈在福州也感染过恢复了,还留着一点咳嗽,姑妈家也是,近亲都没出现重症,算比较幸运的了,我当然不奢求不感染,大家平安度过就好。
路飞和艾斯是我们家两只猫的名字

各人有各人的想法,不少人喊着我们是最后一代。但对我来说,女儿和老婆还是我生命中的精灵,生活起起落落,只要有她们在,总还是开开心心的一天一天。至于说以后她会不会在社会中受到苦痛,怎么说呢,这种事谁知道。我父母在家徒四壁中生了我们兄妹两个,当时也未见得对未来有什么指望,我现在感谢他们给予我生命。

现在的广州,开始几乎完全不限制的生活,我们去商场,不像以前那样查健康码了(公平地说,广州几乎不在商场这种级别的地方查核酸,医院才需要),当然之前那一两周,人们还在在家里阳着养病。但在 1 月 2 日这个时间点,我们从火锅店吃完出来,外面已经有等座排队的了,人们肯定会自动地开始继续尽量正常地生活,只是带口罩的人比过去两三年多多了。但健身房还没有恢复,一方面人们可能还在避免感染,一方面已经感染的人还在避免剧烈运动。我们楼下的健身房现在基本上是我一人包场的状态,而很多健身房已经开始过春节了。

gym

疫情之后,我们如何重拾生活的勇气?

中国人可能不需要考虑这个问题,中国人不管有没有生活的勇气,都只能看上去很有勇气地生活,我们可能只有这一种生活。

毕竟都鼓励无症状或者轻症的正常上班了。


去年这个时候,差不多刚完成一期汉森马拉松初级训练,跑六分配,基本是 150以下的心率,佳明一般记为低强度有氧。今天缺跑,现在跑六分配,要到160-170的心率真,佳明记为高强度有氧。
退步明显。
但这篇说不是退步的事,我忽然想起去年这个时候,我跑到五分配以内,160左右的心率,我觉得坚持不太久,两三分钟的间歇就得慢下来,还以为是高心率撑不住。现在 170 还可以正常跟很久。
可见心率不是决定性的因素。配速的维持,除了心率之外,还有肌肉和神经的锻炼,最终决定的,是你的短板。
当你的心肺能力不行,配速的维持就被心肺限制。通过较长时间的心肺训练,心肺能力提高了,配速的维持可能就被肌肉和神经的能力限制了。


昨天露营,时隔多看到了称得上繁星的星空
广东乡下的夏夜
风不大,夜凉水一样从天上降下来,
覆在身上,一点一点浸进皮肤里,
看一次看见这样的星空
还是在闽江的入海口
那个时候家里还没有空调
就算有也是很少开的
到了夏天,太阳下了山,就要到房顶上去浇水
晚上就到星空下用磁带听爷爷泡的茶
慢慢睡着
早上五点多就要醒
不醒也会被晒醒

27日是小锅生日,请了半天假去接她放学,因为她就很喜欢看到爸爸去接她,她说一看到爸爸就开心。

在门口等的时候老师说,今天是她生日啊,念了一天了,小朋友就喜欢这样的日子,恨不得半个月前就开始一天天数着过了。

没有开车,牵着她的手慢慢走回去,随她变换着各种不同的走路姿势,叫着爸爸,说着不着边迹的话。

一不小心就四岁了,夏天的阳光照在她头上,头发缝里的小汗珠闪着点点的光。

希望你一直这么快乐啊,赖铁锅

深蹲,深蹲测试本次目标定在 160 kg,最终在完成与未完成之前,说实话我自己都不太确定。蹲 150 的时候可能还算比较标准吧,但下去到起来的转换中,有一种核心散掉的感觉。 160 嘛,起来的时候明显感觉整个身体都向左倾了,没有被压,也完全站起来了,但是站起来之后,大脑一片空白,完全没有办法回忆起来,蹲到位了没有,是不是只做了半蹲啊。

深到某一个点的时候,有一种非常确实而强烈的恐惧感,本能地想尽快站起来。

卧推,本轮不想加重,就 90 kg 吧,做了两个,算轻松,比较轻松,没有问题。

硬拉:150 公斤拉起来之后,后脖梗子都碰起来,155基本不动,果然还是要再来一轮。

下周减量,然后开始新一轮。

深蹲 1rm 加到 155,其它不变。

小锅最近起床都好好的,到幼儿园要再见的时候时不时会哭一手

昨天晚上加班没能在小锅睡觉之前回家,早上送锅到幼儿园门口,抱着我不撒手,多抱了很久。倒是没怎么哭

小锅早上起来咳得厉害,请假先休息一下

下午小锅睡醒后,“锅锅说耳朵不听见,有点痛,不知是不是中耳炎

小锅依然在家休息

小锅跟我一起在健身房拉弹力绳玩,她说:这么长,比将进酒还长。

下午跟小锅在小区里面吹泡泡玩,有个小男孩不穿护具玩滑板,我说哥哥都不怕痛的。小锅说:我们也不怕, 我们只是要哭一会儿

配速表

如前所述,去年八月到十二月,我用汉森计划初级版训练拿到了不错的效果。今年打算再来一轮,然而我的书已经被我划花了。

划得不能看的原书

另外,去年刚准备开始训练时,偶然找到的一个配速速查表后来找不到了,不知道是不是又一个古典网站的消失。就想着干脆自己做一张表,做表最麻烦的部分就是数据录入,光这个就搞了一两天。

配速表是干什么的呢?

汉森训练法一般把训练分成轻松跑,速度跑,力量跑,节奏跑,LSD几种,每种都有对应的配速,在书上分布在不同的页面上。配速速查表就是在一个页面上把所有训练的对应配速的列出来,方便查询。并且都转化成每公里配速,翻译版本的《汉森》上面,对配速没有做转化,一般是使用 1 英里,即 1.6 公里的配速,国内一般使用 1 公里的,每次做转化也比较不方便。

计划生成

做完配速表之后,我又做了计划表生成功能,当用户定好了自己的训练配速之后,只要点击相应行,就会直接在下面列表对应的训练计划表。

汉森的训练计划表分成初级和高级两种,计划中的跑量和时间安排是固定的。相比书本上固定的表,我们也添加了两个增强小功能。

1 每日跑量的显示,这个书上也有,但是不包含热身距离,因为热身距离是个可选项,一般在 1.6 到 5 公里,不同的人可能会选不同的热身距离,纸制打印没有办法灵活计算。

2 每次训练所需时间的估算,这是一个对业余跑者来说比较有用的小功能。因为跑步只是生活的第二到第十顺位的事情,提前知道训练时间可以方便地进行安排。

打印

打印出来的计划表

最后,当然是打印出来,每完成一次训练就划掉,积累内啡肽。推荐使用A3,纸张大小是 A4 的两倍,打出来效果比较好。A4也可以,只是字小一些。

祝各位跑者猎运享通。

今年听说汉森马拉松训练法主要是两个渠道。一个是在知乎上听到一些人说使用汉森完成首马的效果还不错。另一个是就是B站看山雨小月聊起另一个UP主给 Keep 做跑步计划时,用的是汉森的计划做模版,却又说周五周六这两天是可以跳过的,这种说法非常不科学严谨。因为汉森计划的周五周六轻松跑,是为了周日的长距离累积疲劳的。

初级汉森计划不跑 32 公里长距离,最长只跑 26公里。它一般认为,这 26 公里不是马拉松的前 25 公里,而是后 26 公里。那怎么做到这一点呢?前几天的跑步不断累积的疲劳,这 26 公里开跑的时候,并不是满血的状态。

26公里比起32公里,明显少了半个多小时的跑步时间,感觉跟生活可以和平相处,正经地坚持下去。

从上半年开始健身开始,我一直都认为,一个计划最重要的,并不多效果多好,而是能不能跟生活中的其它更重要的事情,一起不冲突地发生。

时间线

7月份,8月初随便跑跑。8月中,小锅开始去上幼儿园了,8月16日,开始第一周的第一天训练,目标是 12.12 的广州马拉松。当时左膝还是有点疼,抱着一种受伤就停止的退出机制,开始了。

前 5 周都是轻松跑,就是 614-640 的配速,我一般尽量跑到 624,天也热,到20分钟左右心率就会突破 147。如果距离超过了 10 公里,汗顺着腿流下去,就会把袜子浸湿,鞋子变重,非常不舒服。因为一周要跑五次,每次开跑的前一两公里,大腿肌肉都比较酸痛,在想象中发出了咯吱咯吱的声音。

在这个阶段,如果跑完了还有时间,经常还会做ST,来五组冲刺。

第六周开始,加入了周二的速度跑和周四的节奏跑。

中大北门

9.14,第 6 周第 2 天,第一次跑速度间歇,算一下差不多要一个半小时,早上五点半就起床了,国立中山大学上面的天空还是深蓝色的。第一次跑510的配速,虽然只有 400 米能顶下来,中间的休息部分完全不能按计划的用 724 慢跑,只能走,心跳感觉非常快,呼吸跑不上。

9.16,第 6 周第 3 天,第一次节奏跑。汉森的节奏跑可能跟一般概念不同,就是马拉松配速跑,这一轮定的配速是 542 , 8 公里勉勉强强,慢一点,差不多,能跑完。

10.4,第 9 周第 1 天。轻松跑,不小心跑成了渐进。第一公里624,第 8 公里526。越跑越快,说明广州开始入秋了。配速渐渐加快,心率慢慢变低。

10.8,广州飘起秋雨,又有点感冒先兆,还是出门跑了 10 公里。因为之前的计划都完美执行了,不想中断,不想中断。

10.10,星期天,广州小雨。第一次跑20公里以上的长距离,跑过了半马点之后有点想放弃,脚步都快停了,最后还是顶起来跑完 24 公里,感觉不是太好。一整天都是疲劳状态,随便动一动,心率就过 70 了。

10.11,长距离的第二天,11公里轻松跑。特别意外,非常轻松,好像身体一次性习惯了 24 公里的跑离,11 公里完全不算什么,天气也好,小雨初晴,天高气爽。当然长跑离后脚上还是出了两个血泡。

10.17,长距离 16 公里。第 10 周结束,没想到执行了 10 周计划,除了脚上时不时长泡,脚指甲掉了几个之外,几乎没受什么伤。可能是上半年的身体训练起了效果,也可能是这种各种强度配合的训练计划本身比较科学。现在觉得跑轻松跑非常想进站维修,两次强度之前跑轻松跑,比完全休息的休息效果更好。

10.19,第 11 周第 2 天。开始第一次力量跑,可能是接近乳酸阈值的概念。比速度跑配速慢一些,但还是比长跑离要快,第一次就是 1.6 公里的间歇。跑得比较舒服,步频慢慢习惯到了 180 每分钟。

10.24, 第11 周第 6天。第一次达到计划中最长的 26 公里长距离。我住在珠江边上,当然第一选择就是跑 30 公里的珠江大环线。非常舒服,当天天气非常好,温度也低。珠江边行道树光影错落,跑在中间会有温度变成,阴影中凉爽,阳光下温暖,天蓝水清,宇宙温柔。除了 21 公里左右上了琶洲桥有 1 公里左右的连续缓上坡比较挣扎之后,整体轻松完全了。慢走抬腿休息一公里后,又慢跑 2 公里回家。

11.25 跑步无关,相爷和李叔时隔五年之后又一起录了一期节目。

10.30 居然在苦恼配速降不下来。从科学角度来说也确实值得苦恼,不同的配速有不同的训练目的。跑快了其实不是什么好事情,说明可能想练的没有练到。

10.31 十月份跑了 340 公里,从来没有想过一个月可以跑到这个里程数。

11.07 第二次 26 公里长距离,可能是气温有点高,跑了 24 公里就停下来了,喝了很多水,又补了 2 公里。一整天都很懊悔,希望当时能再坚持一下。第二天才注意到,这一次没有长出任何水泡血泡。脚已经糙了,跑长距离它无所谓了。

11.18 节奏跑 16 公里,平均配速 530,最高心率 152, 平均 138,步频 187。进步喜人。

11.21 第三次 26 公里的长距离,玩了一点花样。中间插两个 5 公里的马拉松配速跑,其它 16 公里还是长跑离配速。有点变化,就没那么无聊,顺利跑完了。

11.26 15周第4天

广马延期了,突然就不是很想按计划配速跑,16公里节奏,计划是540,基本是530开场,从第10公里还的8公里,维持了500的配速,一直到完场。心肺几乎完全没有问题,只是大腿肌肉在后期感受到了发力的痛快感。

12.02 16 周第 2 天

这几天放开配速之后终于伤了。原计划 440 配速跑 6 趟间歇,跑了第 2 趟的时候右膝盖不舒服,不敢跑下去,离家 5 公里,广州早上 6 点的风很冷,穿着背心短裤吹着回去,身体一整天都没有暖起来。

12.05 16 周第 3 天。 作为伤病恢复测试跑一跑,恢复得还不错。

12.10 平行世界广州马拉松的前两天,跑了个间歇。没想到 5 公里和 10 公里都破记录了。 5 公里 24分 19 秒, 10 公里 48 分 59 秒。结束今天的广马训练,虽然没有比赛,但非常满足。有付出,有收获,体育给人的满足感就是这样。

数据变化

训练开始 训练结束
每公里最快配速 530 430
5分半配速心率 156 134
步频 174 186

这当然有气温的原因,但是这种幅度的进步也不能完全只归结于气温。就算气温和训练各占一半吧。每公里配速进步了一分钟,那么训练成功 30 秒,气温降低 30 秒。

关于训练计划

使用一套跑步计划有很多的好处,一方面它可能被很多人证明是科学的,能提高跑步能力。另一方面,对于业余跑者来说,它是一个低阶的教练,可以帮你破除很多自设的障碍,带你去很多原先想不到的地方。

有效地防止受伤,计划中包含了轻松跑和强度跑,70%以上的跑量是轻松跑完成的,轻松跑有利于身体对跑步适应和休息,可能还有效减重,因为提高了对脂肪的利用,虽然我其实没怎么减。

帮助完成足够的跑量,今年的10月我跑了 340 公里,11月 320 公里。这在以前都是不可想象的,虽然说比较严肃的跑者一个月要有 200 以上的跑量,算上跑休每天是 10 公里多。如果没有计划,只是随心跑跑的话,一个月 150 公里可能都比较难。

有效防止溜号,总有一些天气,睡眠和心情的问题导致不想跑,但是计划表上写好的的跑量总会勾引着人穿上跑鞋。

0%